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13 点击次数:189
光伏这摊子事,最近热闹得跟过年似的。
2025年初那份“136号文”一下来,好多靠补贴过活的光伏企业,直接傻眼了。
市场化嘛,听着挺好,但对这些习惯了“吃皇粮”的企业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
以前装个光伏板,国家给补贴,躺着就能赚钱,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。
现在好了,补贴没了,上网电价得市场说了算,电价跌了,收益少了,以前的好日子到头了。
有些企业慌了神,赶紧把业务搬到东南沿海,觉得那边用电多,市场好。
还有的,玩命抢装设备,想赶在政策落地前捞最后一笔。
这些操作,怎么说呢,有点像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治标不治本。
说到底,市场这玩意儿,拼的是真本事。
以前有补贴,大伙儿还能混口饭吃,现在没补贴了,就得各凭本事吃饭了。
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,高手过招,点到为止,现在是真刀真枪地干了。
这“136号文”虽然听着吓人,但也不是要赶尽杀绝。
国家还是支持光伏发展的,这不,搞了个“机制电价”过渡一下,市场价低了就补点,高了就扣点,好歹让企业喘口气。
但长远来看,还得靠自己。
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,早就开始未雨绸缪了。
他们不光卖设备,还提供全套服务,从设计、安装到后期维护,一条龙服务,省心又省力。
就拿正泰安能来说吧,人家可是老江湖了,建了150多万座电站,经验丰富着呢。
他们搞了个“整村开发”,把村里各家的光伏板连成一片,统一并网,解决了并网难、消纳难的老大难问题,农民也省心不少。
除了服务,技术也得跟上。
以前光伏发电,时间和用电需求对不上,中午发的电最多,但大家都在上班,用电少,电价自然就低了。
现在,大家开始琢磨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这玩意儿,简单说就是把发电、电网、用电和储能都连起来,像搭积木一样,让电力系统更灵活,避免浪费。
正泰安能搞了个“智电超能站”,把光伏发电、储能、充电桩和智能平台都整合到一起,就像给能源系统装了个大脑,能根据需求自动调节,效率杠杠的。
市场这块蛋糕,也不能只盯着农村。
城里人用电多,但屋顶少,这也是个问题。
正泰安能就推出了“泰墅绿能”,专门给城里别墅设计光伏方案,既能满足用电需求,又能省钱,一举两得。
当然,除了这些,他们还搞了绿证交易、绿电交易这些新业务,提前布局,抢占市场先机。
说白了,市场化就是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。
那些只会“晒太阳”的企业,迟早会被淘汰。
只有那些不断创新,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企业,才能笑到最后。
国家也一直在强调,发展光伏,不能只顾着赚钱,还得让老百姓受益。
农民的利益,那可是重中之重。
正泰安能就搞了个“光伏共富”模式,让农民出租自家屋顶,每年还能拿不少租金,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
光伏这行当,未来可期。
8000万个屋顶,那可是个巨大的市场。
谁能抓住这个机会,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。

